以2017年《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9年《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2020年《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為標志,將體制改革與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一起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全國開發區迎來了改革與創新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一、宏觀環境:國內外環境變化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1.國際趨勢:全球經貿格局深度調整,第四次工業革命引領變革

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顛覆性技術全面爆發。
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推動產業變革,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平臺經濟發展迅猛,呈現跨界融合、場景化、生態化等特征。
2.國內趨勢:區域格局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和開放發展成大勢所趨
(1)區域格局調整
(2)經濟轉型升級
(3)開放發展大勢
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漸顯。我國加快發展綜合保稅區、自貿區,探索發展自由貿易港,全面融入世界貿易格局,促進進口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貿易發展。在逐步的市場開放和營商環境改革中,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重新定義中國投資吸引力。
二、政策解讀:改革、創新、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成主關鍵詞
1.《國務院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
2.《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
3.《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三、發展態勢:國家級開發區成為重要經濟支撐和創新驅動源泉
1.國家高新區是我國高新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1)國家高新區成為經濟重要戰略支撐

2.國家經開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1)近年來國家級經開區總體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3)東部開發區的財稅貢獻和進出口貢獻更為突出
四、發展趨勢:重點聚焦五大體系突破,打造以人為本的產業社區
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引領中國開發區的轉型升級進程,未來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將重點聚焦五大體系突破,打造以人為本的產業社區,實現產城融合和產城共生。
1.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引領中國開發區不斷升級
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立30年間,從建設初“一次創業”發展階段的十年,到“二次創業”發展階段的十年,再到現在處于創新驅動和戰略提升的“三次創業”階段,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均呈現不同的態勢。
案例鏈接:
成都高新區通過“三次創業”實現產業聚變升級
成都高新區籌建于1988年,1991年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托管總面積613平方公里,由成都高新南區、成都高新西區、成都高新東區組成,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亦是四川天府新區重點區域。
(1)發展歷程

(2)發展方向
現階段已形成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經濟為重點,著力培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格局。下一步,將聚焦經濟、科技、開放、文化、生活等核心活力要素,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積極謀劃新的活力場景,以“新經濟核心長廊”“AI創新創造中心”“一帶一路國際社區”“蝴蝶綠帶”等為抓手,著力打造競逐世界高端產業的新經濟引領區。
2.國家級開發區未來發展將重點聚焦五大體系突破
五大體系包括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創業體系、市場體系和治理體系。
在產業體系上,把握跨界融合發展新趨勢,搶抓新經濟、新賽道,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強化主導產業補鏈強鏈,融入全球產業集群。
在創新體系上,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營造更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培育新型研發模式;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領域構建新場景,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在創業體系上,推動創業高端化發展,集聚高端創業群體,加快發展科技型高水平創業;提升創業孵化服務水平,支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創業生態圈。
在市場體系上,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內容、新模式、新機制,促進創新要素的順暢流動;加強全球資源鏈接,推進人才交往、創新合作和產業協同發展。
在治理體系上,推動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向產業服務的組織者、創新環境的營造者轉變;改革傳統審批模式,推進制度政策創新,不斷完善營商環境。
案例鏈接:
深圳高新區——營造全球創新創業體系
深圳高新區始建于1996年9月,規劃面積11.52平方公里,是國家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六家試點產業園區之一,是“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產業園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園區”。
(1)發展方向
(2)發展特征
構建創新體制機制,形成自主創新支持政策鏈。從規劃建設、項目入區、人才引進、資金支持、管理體制和政府行為規范等,形成較為完善的制度設計。建設創業投資融資廣場,形成基金找項目的創新氣候。
整合擴區,破解空間發展瓶頸,復制管理模式。2019年高新區從原來的11.52平方公里擴區為159.48平方公里,整合南山、坪山、龍崗、寶安、龍華等地區11個產業片區,形成“一區兩核多園”發展布局。
3.打造以人為本的產業社區,實現產城融合和產城共生
今天,開發區更加強調以人為本,在“產、城、人”之間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通過用地調整、生活功能導入、建設混合功能組團如特色小鎮等措施,推進生產、生活和生態的融合發展。
案例鏈接:
蘇州工業園——產城融合發展典范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里,從成立到初具規模用了約12年。園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商務旅游示范區,包括工業、居住、商業等各種城市功能。
(1)發展歷程

(2)發展方向
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2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光電新能源、軟件動漫游戲、生態環保5大戰略新興產業,金融、總部、外包、文創、商貿物流、旅游會展的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打造成國際先進現代化高科技產業新城區。
五、規劃實踐:推動戰略、產業、空間、土地、機制全面升級

1.戰略重塑:未來開發區的新發展理念和新價值定位

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承擔著引進外資,發展先進技術的任務。進入新常態和新技術革命時代后,開發區的價值定位也隨之發生改變。根據開發區發展的最新趨勢,我們總結了未來開發區應扮演的五種角色,做產業升級推動者、做前沿科技轉化者、做城市發展引領者、做人才創業支持者、做新興資本管理者,不同開發區應結合新的發展格局和戰略機遇,結合各自的能級、區位和上位要求等,重塑自己的發展定位。
2.產業升級:特色突破、激發創新,采取五大策略推動產業升級
開發區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包括產業聚焦發展、新興產業導入、產業創新發展、產業智能改造和業態模式升級。
產業聚焦發展,深入剖析核心優勢資源和條件,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自身產業發展特色,錯位競爭,并制定相應產業準入門檻。
新興產業導入,瞄準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以增量產業帶動存量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整體突破發展。
產業創新發展,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并購等引進新技術,向高附加值產品技術轉型升級;推動創業創新孵化,形成“產業互聯網+產業人才+產業金融+產業聯盟”模式。
產業智能改造,推動“從制造到智造”,通過技術再造、兩化融合,以智能制造技術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推動“從制造到制造+服務”的制造業服務業融合。
業態模式升級,通過產業價值鏈分解和融合,促進分包、眾包、產業聯盟等新業態發展;迎合新的消費需求,促進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服務業態發展。
3.空間升級:功能完善、環境提升,采取四大措施推動空間優化
4.土地增效:統籌管理、分類處理,采取靈活策略實現土地增效
存量工業用地、廠房涉及政府、原產權企業、開發主體多方的利益,各地區的政策相差比較大,上海、深圳的開發區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有很多成熟的模式值得借鑒。
在具體地塊和項目的轉型路徑設計上,可以設計“靈活出讓土地年限、用地混合與設施配建、土地變性靈活處理、用地房屋有條件轉讓”等土地政策措施,以及“產業負面清單、項目效率診斷、園區資產評估”等產業政策措施。根據產業及土地政策發展評估,確定開發區內部企業/用地的調整措施,包括回收、退出、保留、調整改造的用地?;陂_發區主導產業,可以制定企業A(鼓勵)、B(引導)、C(限制)分類標準,對開發區內企業用地進行分類處理。